不老傳奇──樂可馬黃志超的府城行 文|蕭瓊瑞
黃志超(1941-)的繪畫,在童趣的外表下,其實蘊含了複雜的思維與養分;有著童年時期來自祖父書法藏品的記憶,少年階段和黃君璧、溥心畬、鄭曼青等來台畫家的親炙薰陶;之後,與席德進的相識,正式拜師吳學讓,並經鐘俊雄介紹,成為李仲生門下子弟……,到了紐約,形成他繽紛、時尚色彩,女人、馬、山水……,也成為他畫面最主要的語彙,一路迄今,猶如冰封的心理年齡、藝壇的不老傳奇。甚至在旅美30年後,仍然騎馬雲遊兩岸三地,回到成長的台灣,這次闖進了府城,在全台首學的山門前,留影存證……。
黃志超形容自己:「我的心像一匹野馬,無法忍受因循拘束,常想脫韁狂奔,另闢蹊徑……。」其實在他看似脫韁狂奔的創作旅程中,仍可窺見大時代藝術變遷、尋求新生的一些理路與用心;而他也在民初關良,和他的老師吳學讓等人的革新水墨脈絡中,另闢蹊徑,走出新路;進而跨越「水墨」的拘束,成就了多彩、時尚的面貌,跨越了平面的柵欄,又是雕塑,也畫油彩。
黃志超初入畫壇,並在台北美國新聞處參與青年畫家展(1961)的時刻,也正是台灣現代繪畫運動,由「五月」、「東方」等畫會啟動,並將達於高峰的時候。身處那樣一個以「抽象形式」為主流,以「水墨精神」為當道,乃至發展成「革中鋒的命」、「革筆的命」的時代,黃志超的繪畫形式,恰恰是以中鋒式的線條,表現了並不完全抽象的形象語彙。然而李仲生的「超現實主義」與「潛意識開發」的教學,讓他得以服膺內心的需求,開發無窮的創作潛能。1970年,一年之間,他在台中、台北五個畫廊展出他的作品,包括:台中美國新聞處、台北藝術家畫廊、台北梁氏畫廊、台中東海大學藝術中心,和台北春秋畫廊等。隔年(1971),他便應美國國務院邀請,赴美進行藝術巡迴交流展,並因此長期旅居美國。
美國時尚的色彩,尤其是紐約的街頭、社會的氛圍,讓他的畫面變得更為豐富,而女人、山水、馬……,也成為他抒發情感、寄寓心靈的語彙。看似童趣的造型,其實是來自潛意識自動流露的書法線性構成,而渲染、漸層的色面,則有著中國古代山水空間的轉換;一顆不安的靈魂,恰恰追尋一個可居、可遊的世間桃花源,那正是古老中國一個狂簡、脫俗的另類傳統,遠從魏晉的山林居士,到明清之際的徐渭、唐寅、八大等人。因此,黃志超說:「我愛徐渭的狂,可以像風一樣,盡情、痛快;我愛唐寅的瀟洒,可以任性、浪漫、了無牽掛;我愛陳老蓮的怪,可以與眾不同、孤傲、玩世;我愛八大的簡,可以精純,只有藝術、愛情。我愛他們以狂放付真情,不拘小節、對抗世俗的勇氣,和對藝術直接而銳利的信念,不怕被孤立,哭笑縱放間,完成自我的鍛鍊。」而黃志超則在這當中,再加入了純真與幽默,形成了不可代替的20、21世紀的自己。
生於1941年的黃志超,是廈門鼓浪嶼的世家子弟,1950年才自廈門赴海至台;先居台北,後遷嘉義,之後再回台北,在這一來一往之間,讓他看到了真正的、不同的台灣。和李仲生的學習,是他藝術成型的重要關鍵;而強調東方的特質,也成為他長居美國,卻能擁有自我特色的主要因素。重回台灣,是對年少時光的一種回憶、沈澱,與再造;少了紐約時期的情慾,多了一份人文與歷史的捕捉。他說:「台灣是我成長的地方,加上出國四十多年,有嚴重的遊子心情的思鄉病,對台灣自然會產生無條件的包容關懷與誇大讚美,也會很用心去看每一個角落,去體會分析和感、回想每一件事。常常會對同一地方不厭其煩地來回觀賞沈思,接著也會在每一次時間差異、方向角度的不同,所造成不同的美感與藝術性,吸收消化凝聚成作品,這不就是我們藝術家在尋求的素材嗎?我把人文情懷與歷史典故和風俗習慣種種,加入給環境和時代變遷予以新的看法和詮釋所產生的作品。雖然是不中不西,語無倫次,由此盼能引起觀者的共鳴。對台灣風景的美,能享受到無盡的歡樂與遠景。」
此次在加力畫廊的展出,是這位自稱「樂可馬」的不老頑童走入歷史古城的一次美麗邂逅;全台首學前的留影,有著電動遊戲中人物造型的趣味,年輕的心靈、不老的傳奇。「樂可馬」有人以為是這位愛喝可樂、自稱「可樂王」的畫家,取自馬蹄「刻洛……刻洛」的聲音;其實「樂可馬」是古老閩南語中,不太會奔跑的蹩腳馬的稱呼;但俗話說「樂可馬也有一步踏」,意思猶如「一支草一點露」,天生我才必有用。
黃志超謙稱自己是「樂可馬」,但顯然這匹馬已馳騁千里、重回故土,走進府城、走進歷史的榮光。
黃志超形容自己:「我的心像一匹野馬,無法忍受因循拘束,常想脫韁狂奔,另闢蹊徑……。」其實在他看似脫韁狂奔的創作旅程中,仍可窺見大時代藝術變遷、尋求新生的一些理路與用心;而他也在民初關良,和他的老師吳學讓等人的革新水墨脈絡中,另闢蹊徑,走出新路;進而跨越「水墨」的拘束,成就了多彩、時尚的面貌,跨越了平面的柵欄,又是雕塑,也畫油彩。
黃志超初入畫壇,並在台北美國新聞處參與青年畫家展(1961)的時刻,也正是台灣現代繪畫運動,由「五月」、「東方」等畫會啟動,並將達於高峰的時候。身處那樣一個以「抽象形式」為主流,以「水墨精神」為當道,乃至發展成「革中鋒的命」、「革筆的命」的時代,黃志超的繪畫形式,恰恰是以中鋒式的線條,表現了並不完全抽象的形象語彙。然而李仲生的「超現實主義」與「潛意識開發」的教學,讓他得以服膺內心的需求,開發無窮的創作潛能。1970年,一年之間,他在台中、台北五個畫廊展出他的作品,包括:台中美國新聞處、台北藝術家畫廊、台北梁氏畫廊、台中東海大學藝術中心,和台北春秋畫廊等。隔年(1971),他便應美國國務院邀請,赴美進行藝術巡迴交流展,並因此長期旅居美國。
美國時尚的色彩,尤其是紐約的街頭、社會的氛圍,讓他的畫面變得更為豐富,而女人、山水、馬……,也成為他抒發情感、寄寓心靈的語彙。看似童趣的造型,其實是來自潛意識自動流露的書法線性構成,而渲染、漸層的色面,則有著中國古代山水空間的轉換;一顆不安的靈魂,恰恰追尋一個可居、可遊的世間桃花源,那正是古老中國一個狂簡、脫俗的另類傳統,遠從魏晉的山林居士,到明清之際的徐渭、唐寅、八大等人。因此,黃志超說:「我愛徐渭的狂,可以像風一樣,盡情、痛快;我愛唐寅的瀟洒,可以任性、浪漫、了無牽掛;我愛陳老蓮的怪,可以與眾不同、孤傲、玩世;我愛八大的簡,可以精純,只有藝術、愛情。我愛他們以狂放付真情,不拘小節、對抗世俗的勇氣,和對藝術直接而銳利的信念,不怕被孤立,哭笑縱放間,完成自我的鍛鍊。」而黃志超則在這當中,再加入了純真與幽默,形成了不可代替的20、21世紀的自己。
生於1941年的黃志超,是廈門鼓浪嶼的世家子弟,1950年才自廈門赴海至台;先居台北,後遷嘉義,之後再回台北,在這一來一往之間,讓他看到了真正的、不同的台灣。和李仲生的學習,是他藝術成型的重要關鍵;而強調東方的特質,也成為他長居美國,卻能擁有自我特色的主要因素。重回台灣,是對年少時光的一種回憶、沈澱,與再造;少了紐約時期的情慾,多了一份人文與歷史的捕捉。他說:「台灣是我成長的地方,加上出國四十多年,有嚴重的遊子心情的思鄉病,對台灣自然會產生無條件的包容關懷與誇大讚美,也會很用心去看每一個角落,去體會分析和感、回想每一件事。常常會對同一地方不厭其煩地來回觀賞沈思,接著也會在每一次時間差異、方向角度的不同,所造成不同的美感與藝術性,吸收消化凝聚成作品,這不就是我們藝術家在尋求的素材嗎?我把人文情懷與歷史典故和風俗習慣種種,加入給環境和時代變遷予以新的看法和詮釋所產生的作品。雖然是不中不西,語無倫次,由此盼能引起觀者的共鳴。對台灣風景的美,能享受到無盡的歡樂與遠景。」
此次在加力畫廊的展出,是這位自稱「樂可馬」的不老頑童走入歷史古城的一次美麗邂逅;全台首學前的留影,有著電動遊戲中人物造型的趣味,年輕的心靈、不老的傳奇。「樂可馬」有人以為是這位愛喝可樂、自稱「可樂王」的畫家,取自馬蹄「刻洛……刻洛」的聲音;其實「樂可馬」是古老閩南語中,不太會奔跑的蹩腳馬的稱呼;但俗話說「樂可馬也有一步踏」,意思猶如「一支草一點露」,天生我才必有用。
黃志超謙稱自己是「樂可馬」,但顯然這匹馬已馳騁千里、重回故土,走進府城、走進歷史的榮光。